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关于做事严谨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4-17 04:55:18
1人问答
问题描述:

关于做事严谨的作文

李立芳回答:
  每一只精致完美的蜂巢都是由数以万计的蜂儿在认真严谨的态度下完成.   每一只伶俐的海豚都带着与生俱来的精细“声纳”在碧海汪洋中遨游.   没有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哪来令科学家都叹为观止的精巧蜂巢;哪来令孩子们拍手叫好的水中精灵与海洋使者?   由此看来,严谨也是动物们的生存之道.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与南开大学穿衣镜上的箴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曰:“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这看来俱是桩桩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体现着他们严谨的治学之风.   由此看来,严谨是治学之人的修身之道.   方孝孺的话时常在人们耳边回响:“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晚年时曾为大文豪巴尔扎克塑像.为了做到惟妙惟肖,得其精髓,仔细阅读了巴翁的著作,收集到许多照片,他甚至跑遍了巴黎的衣店,只为获得巴翁的身形数据.再加上七年的精雕细作,这座震惊世界的雕像终于问世,并流传千古,成为艺术天幕中最璀璨的明星之一.罗丹正是顺着严谨精细的阶梯,终于一步步走入成功的殿堂.生活中,有时片刻的疏漏则可能将轻视严谨的人打入无底深渊.   由此看来,严谨是追梦之人的成功之道.   瑞士、日本与中国、印度、加拿大相比,不过是指甲壳上的区区小国,却依仗着精细的仪器制作与一丝不苟的治国理念驰名世界.严谨使他们贫瘠的国土上盛开出文明灿烂之花.   由此看来来,严谨是国家的兴旺之道.   严谨是一种明悟,无论体现在动物还是人,个体还是国家,它都是一条散发出智慧芳香的箴言.   典型论据   邓小平一丝不苟   ——领导人需要严谨的品格   1983年6月,全国正在学习、宣传朱伯儒的事迹.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特地为学习朱伯儒题了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当时,邓小平同志嘱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要急于发表,应先请语言学家看看,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   办公室的同志找到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王老接过写在宣纸上的题词,戴上眼镜,看过后说:“写得好.不过‘符合'的‘符'字目前已不再使用,如果这样使用显得不大规范,最好改成‘副'字.”   邓小平同志得知此事后很高兴,马上提笔说:“再重写一张,用字不规范,这样不好.”邓小平同志又铺开宣纸,一笔一画写了起来,字迹苍劲有力:“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出版物为什么要错呢   ——关键在于有无严谨的态度   某出版社的领导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出访日本,当谈及我们中国目前对出版物编校质量规定,出版物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为合格品时,日本出版家对此甚感惊奇.他们除了对我们制定“差错率标准”不能理解外,还连连反问:“出版物为什么要错呢?”   日本人的话让我们很不服气.但日本出版物所达到的“精益求精”的水准,的确又令人不得不服.仅就日本讲谈社所采取的出版保证质量措施看,出版物确实不应该也不可能出现差错.讲谈社现有职工1053人,在机构设置上,除了有分工细密的编辑局、编辑部外,还特别设有负责审校文字与图片的校阅局.讲谈社的校阅局有160人,相当于全社成员的15%.   一点一撇重千斤   ——一个小疏忽铸成大错   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驻河南的蒋军.谁料想,冯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泌阳”,正巧河南南部的泌阳一地,与沁阳相隔百里.结果冯部误入泌阳,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阎、冯联军处处陷入被动,导致联合作战的失败.后人戏称这场中原混战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若不是这一撇,或许中国历史部分章节就要改写.   18万元付东流   ——一点都不能放过   乌鲁木齐市粮食局挂面厂1980年从日本一家厂商引进一套挂面生产线,随后又花18万元从日本购进1000卷重10吨的塑料包装袋,袋面图案由挂面厂请人设计,样品制出后,经挂面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贸厅机械进出口公司审查,交付日方印刷.1986年3月当这批塑料袋漂洋过海运到乌鲁木齐时,细心的人们发现“乌”字上多了一点,乌鲁木齐变成“鸟鲁木齐”,于是,这一点之差,使价值18万元的塑料袋成了一堆废品,真是一点值万金.如果挂面厂和进出口公司的同志认真细致地检查,怎会让18万元付之东流呢?
成语搜网(chengyuso.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4 成语搜网 chengyuso.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06478号-2